沈鸿宾故居位于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太乙村石乌山下的六组老屋沈。沈鸿宾是清廷一代名臣,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清军千总加都司,后因战功升任台湾海营提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积劳成疾,病死台湾,时年47岁。死后追赠一品封典,授振威将军加勃勇巴图鲁。沈鸿宾故居,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竣工,建筑面积约1404平方米,共有房屋63间,天井9个。整座建筑为清晚期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堂屋高大,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艺术价值较高。
沈鸿宾在其任职前期,曾因攻克巢县、含山县有功,获千总加都司军衔。咸丰四年,他随湘军将领塔齐布入火器营,镇压太平军,在攻打武昌、九江、南京等战役中,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多次受奖,并获六品军功顶戴,官至台湾海营提督。同治三年,他再立奇勋,在攻克金陵城中,领兵持炮轰开金陵地道,冒矢石首,先行入城,攻克金陵。因此一役,沈鸿宾也由总兵副将提升为提督备用。
四年后,沈鸿宾因缉私不力,被降为三级提督,并回到家乡主持“将军第”的修建,也就是今天的沈鸿宾故居。光绪年间,他被再度委以重任,统领台湾马步营,全军驻扎台湾府,为镇压台湾匪首刘参根,沈鸿宾连续作战,积劳成疾,终因医治无效而客死台湾。在当地的《沈氏家谱》中,多处对沈鸿宾获朝廷赐封都作了记载,其死后还被赠一品封典,授于振威将军加勃勇巴图鲁。
沈鸿宾故居“将军第”,虽经上百年风雨侵蚀,其苍古厚重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富丽堂皇的一进三重群宅,青色小布瓦屋顶,门楼呈飞檐翘尾状,高大的堂屋内,承梁穿斗横跨,两侧的木板,均雕有象征着太阳的圆形图案。堂屋的四周,有四只龙形图案和一对倒站在墙上的狮子,雕工细致,异常美观。在“回”字形石板天井两侧的厢房上,精美的木雕工艺,做工考究细腻。其中,木楼为雕花护栏与两侧厢房连接,廊道相通。木窗雕花清晰精致,线条优美。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两侧还有防火墙。是典型的晚清湖北建筑风格,时代特色鲜明。
在堂屋正中的第一层门楣上,嵌刻有“将军第”三个大字的匾额,这是由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如今字迹仍清晰可见。中堂屋隔墙处有二块石雕,上刻花瓶、兰花、翠竹等图案。在第二重大门前檐,同样有一竖块状大理石门楣,上面还是镌刻有同治皇帝亲笔提写的“皇恩旌裱”四个大字。整座古宅,各处雕刻的花草鸟兽和几何图纹,仪态万千,精美绝伦。除祖堂屋有二根过梁腐烂,木雕亭楼阁有小部分损坏,石雕‘皇恩旌裱’上的二条石龙尾部受损外,整个古宅基本保存较完好。
沈鸿宾故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清代湖北精美的建筑文化考古科研价值上,而且,还让我们了解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大历史价值。
沈鸿宾作为清代台湾海营提督,为了祖国领土的统一,曾在台湾浴血奋战,并赢得了清政府至高无上的封赏。故而,沈鸿宾时时警醒中华同胞,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应为之而不懈奋斗。沈鸿宾故居是湖北省重要的涉台文物。故居建筑体量较大,规格较高,做工精良,为较典型的鄂东南民居,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文物。2008年,沈鸿宾故居被湖北省政府列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鹏、袁佳丽、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