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教育 >

培养观察力 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打好基础

发布时间:2023-12-27 15:05: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陈若葵 责任编辑:代洪亮
分享到:

观察力是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基础。通常,观察力水平高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更强,其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也与观察力息息相关,可以说,观察力是人智力结构的“眼睛”。而且,观察力不仅能帮助孩子了解某一事物的表层,还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事物所包含的广博知识,思考、探索与之相关的未知领域。当然,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从小培养。

孩子的观察力是这样发育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孩子观察力萌芽于“看脸色”。初生婴儿就会对人的脸产生兴趣,宝宝两个月左右能对熟悉的人微笑,三个月大的宝贝能分清父母、家人和陌生人,四个月的婴儿对谁微笑,就证明他更喜欢谁。

从出生起,孩子就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观察力是宝宝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味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

正因为观察的过程包含了积极的思维活动、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进而形成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所以观察力的发育敏感期比视听、语言、认知等能力要晚一些。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单一的现象或某一个现象的一个方面,3~4岁幼儿处于这个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观察对象之间直接的空间联系,如谁在谁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左边或右边等,5~6岁幼儿处于这个阶段,也有部分孩子这个阶段要延伸到7岁;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开始看到各观察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8~9岁小学中年级学生主要处于这个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这时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观察主题,10~11岁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哪些训练能提升孩子的观察力

捕捉兴趣,顺势引导

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首要条件,而一个人兴趣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观察的效果。家长在养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独具慧眼,及时发现和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顺势引导,创造条件,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发现事物的特征,深入观察。比如,观察乌龟,提示孩子注意龟甲,这是其他动物没有的,以及乌龟有别于其他爬行类动物的特点。

如果在户外活动时孩子对蝴蝶感兴趣,一家人可以先停下来一起观察蝴蝶飞舞的样子、蝴蝶身上不同的彩色斑纹,启发孩子想想蝴蝶像什么,也可以说出家长自己的感觉,如蝴蝶像“会飞的花朵”,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要使孩子在兴趣中逐步拓展观察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趁着孩子兴趣正浓,安排一家人周末去自然博物馆或昆虫博物馆,全方位了解蝴蝶这一美丽的昆虫,了解其身体构造,掌握观察的技巧。

带着目的去观察

要实现有效观察,家长需要事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的观察才有利于孩子比较完整、清晰地感知某一事物。很明显,我们让孩子观察两幅大致相同但隐藏着5处差异的图片,如果不告诉孩子它们之间有几处差异,孩子很可能找不全。比如,观察盆景,提前告知孩子注意看看盆景中花的品种、颜色、造型,事后请孩子说出观察的结果。观看鱼缸里的金鱼,提示孩子注意鱼身体的形状,身体表面覆盖着什么,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长着什么,便于孩子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其效果也越好。反之,观察前家长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孩子很可能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为孩子创造观察条件,可以养仓鼠、兔子、鹦鹉等小宠物,让孩子观察动物的习性和行为。这样的观察更能使孩子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观察力的进步,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独立给自己提出观察要求并寻找答案。

调动多感官感知事物

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观察了解事物,让孩子明白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手摸、耳听、鼻嗅、舌尝等。引导孩子了解五官的功能:眼睛可以看,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长短等;耳朵可以听,辨别物体发出的各种声响;鼻子可以闻,分辨各种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舌头可以品尝物体的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手可以触摸各种物体的质地,如软、硬、粗糙、光滑等。鼓励孩子积极运用五官去感知事物,如,观察雪景时,让他们用眼睛看雪花的形状,动手堆雪人,感受雪的质地和融化的过程。同样,观察樱桃树时让孩子看看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闻闻树的气味,观察樱桃的颜色、形状,用手感受它的软硬度、光滑度,再亲口尝尝樱桃的味道。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提升孩子的观察体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是完整的、全面的,也更深入、丰富。

观察、记录、思考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观察事物时,家长应教孩子如何记录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内容。幼儿不会写字,可以用画画代替,不拘泥于形式,目的是培养孩子在观察事物中随时记录的习惯,这也有助于他们升入小学高年级后养成上课主动记笔记的好习惯。同时,要保证孩子观察记录的真实性,提示孩子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能写些与观察事实有出入的内容,一切有据可依,实事求是,父母不要干扰孩子观察的结果。

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启发孩子积极观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家长不妨尝试比较法,借助比较两个、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异同,让孩子分析、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比如,丰收季节带孩子到近郊或种植园,观察比较玉米与高粱的根、茎、叶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发现,比较其不同特征,鼓励他们描述看到这两种作物后的感受或想象。

观察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或指导孩子总结观察全过程,以检查观察目的是否达到,观察任务是否完成。总结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包括图画和文字。这些都有助于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陈若葵)

中国网母婴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专注于广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婴的身心健康,宣传育婴行业的最新咨询和动态,科普权威的孕婴知识,促进母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纠察热线:010-88828222
投稿邮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