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将新增3.3万个中小学学位” “全区普高率提升至85%以上”“每年面向全国引进15名以上领军型教师”“每个街镇都有1至2所优质校(校区)”“特级教师达到200名以上,实现每所学校均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近日,丰台区全面启动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从“校圆”建设、名师培养、学子培育、智慧教育、深化改革、协同发展六个方面,对丰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了全面规划,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促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1年,建设成为首都教育强区。
绘蓝图赋动能
形成全区“一盘棋”齐抓教育模式
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作支撑。”对此,丰台区委区政府有深刻的认识,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区域倍增发展的战略选择。丰台区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全局角度出发,举全区之力,通过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构建人才培育体系,让孩子、家长愿意留在丰台学习、发展,筑牢发展之基。
据了解,丰台区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以满足区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为中心,聚焦重点环节,系统谋划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三个一”和“三个都有”发展思路。
具体来说,“三个一”即培养一支名师引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丰台特色的教育教学品牌项目,建设一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质学校。“三个都有”即每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每所学校都有领军型教师,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享受高水平的教育。
未来6-9年间,丰台区将以“强基工程”为抓手,逐步形成丰台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建成首都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
根据计划,丰台区提出三个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全区教育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新增中小学学位23000个,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50%,普惠率保持90%以上,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8年,全区教育布局比较完善,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不低于30000个,义务教育迈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阶段;到2031年,全区教育布局全面完善,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33000个,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60%,普惠率保持92%以上,义务教育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基本实现。
“教育要改革,就要瞄准‘痛点’,敢碰‘难点’。搞好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丰台区委区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教育强基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保障等基础薄弱环节,确定“基础建设、名师培养、学子培育、智慧教育、深化改革、协同发展”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丰台基础教育改革。
为此,丰台区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建章立制,设立60项具体任务清单,涉及37个委办局,各街镇、相关部门都将“强基工程”的任务纳入本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量化阶段目标,压实责任,全区上下真正形成“一盘棋”齐抓教育的模式。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
实现区域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是强基工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根据部署,丰台区将以“十强学校”建设为引领,加强丰台科技园、丽泽金融商务区、南中轴地区等重点功能区的学校布局,补齐河西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形成每个集群至少拥有1所优质高中、每个街镇均有1至2所优质校(校区)的教育发展布局。
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以一个例子向记者道出了此战略布局的初衷。他说,作为丰台区超大型社区,以前每到升学季,方庄地区都要流失一批优质生源,这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一块心病”。为此,2011年,方庄地区27个教育单位资源整合,建立了以北京十八中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从最初的“抱团取暖”式资源共享,到如今打通各学段学生发展出口的现代化区域教育共同体,丰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庄模式”已然形成,越来越多本地区的孩子选择在家门口上学。如今,作为“十强学校”之一的北京十八中已经变身为拥有11所成员校的教育集团,迈进了“集团引领集群,集群涵养集团”的内涵发展阶段。
北京十八中的探索与实践,是丰台教育“集群+集团”特色发展模式的一个鲜活缩影。据悉,丰台在全区构建了8个教育集群,210家教育单位实现集群内的协同发展;建立了16个教育集团,涵盖86所学校,全区约48%的学生享受集团化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集群+集团”的发展模式,生动展现了近年来丰台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出成果。
为进一步突破新发展阶段下区域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强基工程”提出,要在巩固集群发展特色,深化教育集团建设的同时,健全学区制管理模式。学区制改革将成为丰台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的最新重要举措,在推动招生入学、资源优化配置、学校合作交流、干部教师轮岗、社会力量支持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此不断缩小学区、校际发展差异,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此外,针对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难题,“强基工程”将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区各类社会资源参与教育治理。具体由街镇牵头,在每个街镇辖区建立一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丰富和拓展中小学生“五育并举”与社会实践的载体和空间;建立区领导任普通校第一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任学校名誉校长的机制,以及区领导联系教育集群工作制度,定期调研了解和研究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教育发展基金,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捐资参与区域教育建设,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更好地支持区域教育发展,构建起区域教育多元治理新模式。
杨晓辉表示,以“十强学校”为引领,以“学区制+集群+集团”模式为重点,以“区域教育共同体+社会参与治理”为支撑,丰台区致力于打通教育发展模式全链条,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再升级。
扩容量修内功
全力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近日,北京线上线下“教师专场”双选会火热进行中。丰台区今年在城六区中最早发布招聘公告,抢占先机抓人才,一次性拿出大量编制用于招聘应届毕业生。据悉,此次招聘,丰台区教育系统共有80家单位面向应届大学生招聘329人,此举也回应了“强基工程”中对“努力扩大优秀教师群体”的要求。
如此“大手笔”,得益于丰台区开创性地计划将全区300个事业单位编制纳入教育“周转池”借用,以满足近期新增教育资源结构性需求,更凸显了丰台区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提质重中之重的战略考量。
根据“强基工程”的部署,下一步丰台区将每年面向全国引进15名以上的领军型教师。同时,根据干部配备需要和干部管理权限,引进全国优秀管理干部,今年计划引进10人。
除了“外引”的力度空前,教师队伍“内升”的多项举措也是“强基工程”的重要创新。2月10日,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教学主任冯林来到北京小学挂职锻炼,在师父李铜主任的带领下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每天,我都忙碌地穿梭在‘北小’校园中,听课、参会、学习。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北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李明新校长倡导的‘做温暖学生记忆的教师’的理念,我被感动着,也被‘点燃’了,真正理解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深刻内涵。”冯林说。
今年,丰台区选派18名基层年轻干部到教育强区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冯林就是其中之一。未来,丰台还将继续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区内外名校挂职、出任执行校长、参与高端培训,进一步加强后备力量,激发源头活水。
“强基工程”还提出,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情况与校长绩效考核挂钩机制;优化“四春计划”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新任、青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交流轮岗,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畅通专业发展渠道,全力打造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抓好课堂主阵地
让每个孩子享有高质量教育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二七厂1897科创城——二七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这些历史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今都在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上有了详细的呈现。
2021年,丰台区整合区域资源,创造性地提出“行走的思政课”概念,构建起了丰台区“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的特色思政课程,编印出6本实践手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德育品牌项目。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让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代表的特色教育、精品课堂在丰台越来越多,也是“强基工程”的着力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强基工程”系统提出“学子培育工程”,重点提出要深入推进“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实施,同时加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精品课建设,在全区全面构建德育体系。
此外,“强基工程”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均有详细部署:建成中小学学科示范基地80个,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教研文化。依托区域科技资源打造科学技术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丰台区将进一步推进武术进校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校和品牌特色社团建设。到2031年在全区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结合地区资源特色,丰富美育课程体系,推进戏曲、戏剧教育,到2025年建立50所区级艺术特色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025年前每所学校至少打造一门精品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项目)。同时,挖掘、整合区域非遗传承、智能制造等特色社会资源,建立各类劳动教育基地100个……
杨晓辉告诉记者,“强基工程”还提出要深化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实施“领航计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学甄别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纵向衔接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家校共育课程》试验应用,探索家校共育的课程化实施模式,2025年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广。
展望丰台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丰台区委区政府表示,“将举全区之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共同支持教育改革创新,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建设首都教育强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