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滚动新闻 >

立德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研

发布时间:2023-05-26 11:06:53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存钊 责任编辑:孟丽
分享到: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依然是重中之重。高校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其动力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价值意蕴,并将之有效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落脚点。

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华智慧和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学派,但各学派又有些共通的内容贯穿其思想中,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1.中华传统文化之德性信仰追求。中华文明根本精神以德性追求见长,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率智,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德性信仰。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德性,并将德性好坏提升到决定个人命运、政权兴亡、国运兴衰的高度。西周初期,统治者反思夏、商兴亡原因时,总结得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的经验教训,强调决定人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内在德性。如何提升自身德性,最好途径就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提纲挈领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的存在与发展为核心、以德性信仰为终极关怀的,上至天子卿相,下至布衣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这种修身立德思想当下依然有丰富思政教育价值意蕴。

2.“三纲八目”—修身立德境界晋级之阶梯。《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强调大学宗旨在于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在于使人保持弃旧图新之念,在于使道德达到完美境地。“三纲领”成为古代读书人修身立德核心之所在,作为引领性思想贯穿于读书人修身立德全过程。为实现“三纲领”的目标,遂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奠定基础,就是丰富个人知识、涵养个人品德、提升个人操守的过程,“修身”是其中最关键一环,起到了贯通前四条和后三条的作用。只有坚持修身,才能在行动中、实践中升华自我,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先贤主张通过修养身心、持家治国的过程,同构递进式地实现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即齐家是修身的放大,治国是齐家的放大,平天下是治国的放大。这种渐进式的德性提升和理想实现模式,对当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极具时代价值。

3.从方法、目标、外延上对修身立德思想的挖掘。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通过修身来实现个人德性的完善,故而在修身方法、实现目标、外延使命上都有明确的阐释。修身方法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正统的儒家思想,重视反躬自省、克己自律,追求慎独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从君子的角度,指出见到贤与不贤的正确反应;而曾子则从事君、事友、事师三个方面来强调自省的重要性。《大学》强调,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所以君子哪怕是独处独知也要戒慎,这就是慎独精神。在个人目标上,之所以持戒修身,就是为了修成君子人格。儒家思想认为,拥有君子人格者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君子人生观和思想格局的最好体现,也是古君子进取精神的生动阐述。在实现修成君子人格的基础上,对外延伸而言,就要强化责任、勇扛使命,培养起“达则兼济天下”(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体的前途、家庭的未来都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独立个体要实现目标不能局限于单纯“小我”,而要有胸怀天下的“大我”,涵养家国情怀。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00后已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生于新世纪、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受信息化、网络化及经济全球化影响,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以便利的网络来拓宽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他们成为了新事物的热衷追随者。但这一时代背景也导致他们思想上存在一些不足。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关系紧张。00后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个别甚至是“独二代”,即父母双方也是独生子女。这样就构成独特的“421家庭模式”,即4位老人、2位父母共同呵护1个孩子成长。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享受了家庭成员过分宠爱,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没有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处事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他人感受,造成矛盾不断,人际关系紧张。

2.缺少挫折教育,造就奋斗精神和坚韧意志不足。00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恰逢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建设成就巨大,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在繁荣经济环境和丰厚物质条件下,这一代人成长过程未经受挫折和磨砺,顺利的成长环境造就他们抗压能力不强,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缺少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

3.义利观不对等,缺少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随着网络普及应用,新世纪西方国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价值输出和文化渗透,在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强大优势加持下,文化层面也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在00后群体身上表现更明显。比如崇尚过洋节、吃洋食、从洋俗,沉迷于充斥西方文化价值的网游动漫等,受美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影响过分追求个人权利而忽视应尽义务,过分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社会规则,对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认知失衡造成了其义利观(义务观和权利观)不对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不足。

综上所述,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施以教育引导,将来恐难担负民族复兴伟业之重任,致使民族复兴进程受阻。

修身立德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研

如何解决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转向传统文化这一“根”“魂”,来探寻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路径。“内圣外王”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精髓,是关于理想道德人格与崇高政治追求的高度统一,追求“内圣外王”的过程,就是个人修身立德、完善自我的过程。从儒家追求“内圣外王”的修身立德过程中,培育大学生君子品格精神,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1.培育反躬自省、克己自律的慎独精神,治愈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意识不强、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一贯主张通过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式来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将反躬自省、克己自律作为自我修身的必经途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只会因为自己才能不够而担心惭愧,却不会怨恨别人不理解自己;君子严格要求自身,小人过分苛求他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于礼节,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克己自律的修身之道。在《论语》的时代背景下,君子有两层含义:一是地位意义,即指地位高贵者,二是道德意义,即道德高尚者。此处引用几句表述,个人理解皆为道德高尚者之意,即通过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克己自律的自我修身过程,实现了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儒家君子修养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反躬自省、反求诸己、克己自律,培育学生的慎独精神,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意识不强、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会收到奇效。

2.培育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治愈大学生面对挫折缺少奋斗精神和坚韧意志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别推崇自尊、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提出自强不息是君子的基本标准,《大学》提出“修齐治平”式的内圣外王之道则是儒家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要求。在儒家文化语境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现实多么残酷,都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才有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坚持以文王、仲尼、屈原、左丘等圣贤事迹为榜样,鼓舞自己发愤著书;才有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忠告。诸多史实表明,困厄逆境不仅没有使人意志消沉,反而磨炼了意志,成就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不仅是个人人生航程旅途上的灯塔,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信仰之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无论是面对外来强敌入侵,还是自然灾害袭扰,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率领人民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当下盛世中华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精神的合格继承者。当代大学生若继承这一精神,定能治愈其面对困难挫折缺少奋斗精神和坚韧意志的问题。

3.培育勇扛使命、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治愈大学生义利观不对等、缺少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的问题。“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特质,家族、宗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家庭观念,强调重视国家整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家国天下”道德格局为表征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倡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国家利益又高于集体利益。个人在家国天下面前,在“义”与“利”的选择方面,必须要有舍弃“小我”追求“大义”的觉悟和担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生死考验,孟子依然号召人们舍生取义,无非是对心中的“道”和坚守的“义”的执着追求。正是在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道义放在心中的家国天下情怀指引下,一代代中华儿女秉承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中华儿女,关键时期他们勇担历史使命,用生命镌刻下振聋发聩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以家国天下情怀为导向,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事业中来,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勇挑民族复兴之重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者:张存钊,硕士,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课题“中华传统文化立德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1NSZXB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网母婴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专注于广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婴的身心健康,宣传育婴行业的最新咨询和动态,科普权威的孕婴知识,促进母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纠察热线:010-88828222
投稿邮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