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母婴 > 滚动新闻 >

我和我的奶奶——追忆奶奶陪伴我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4-01-18 16:03:07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缔 责任编辑:代洪亮
分享到: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当我读到陶渊明这两句诗时,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一个多么简单而又亲切的称呼(在我们长沙一般都是把奶奶称呼为娭毑),在我心里,娭毑是温柔可亲的,也是慈善可爱的,更是“幼稚”而又真情的。

关于娭毑,有太多的回忆需要我去记录。我虽酝酿此事已久,但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不能停歇,却迟迟未能动笔去记录您的点点滴滴。一想到这我就思绪万千,心如乱麻,一则是怕不小心漏记了哪一段;二则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整理。我想,记下的,我将永远保存,遗忘的,应该是您带走了,因为您在那边也想着我们,也许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吧。曾经多少个夜晚,我与您在梦中相见,可梦里基本上都是您离开我们的场景,而我也从无数个泪流满面的梦中哭醒。一直想问一声“娭毑,您还好吗?我想您了!”,想跟您说谢谢和对不起,感谢您的一路陪伴,一路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快乐的长大;真的愧疚,当我可以照顾您时,却因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无暇照顾您、陪伴您,不能像您爱我一样去爱您。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如果您泉下有知,请您原谅我的无奈、心酸和身不由己。

奶奶的生平

奶奶姓黄,名菊华,出生于1934年9月28日,汉族,湖南长沙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奶奶从未受过教育,仅会写自己的名字。奶奶个子不高,浓眉大眼,圆圆脸,满头白发,上身胖、下身瘦,腰不弯、背不驼,大方得体、干净整洁,是个爱笑的老太太。胖胖的她,走起路来憨态可掬,拄着拐杖一歪一歪的,很有喜感。当你看着她拄着拐杖向你走来时,你会忍不住的想笑,就在这时,她会一边摸摸嘴巴,笑呵呵地问到:“我脸上有啥东西?”,一边掏出口袋的零食给我吃。

奶奶于2021年3月22日辞世,享年87岁,到现在离开我已有2年零284天了(记于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奶奶生于乡下、长于农村,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出去讨过米、打过短工、渡过船,受过很多磨难,但是她从未向困难低过头,正是这样的生活,磨练了奶奶不屈的性格与坚韧的个性,“辛苦”是奶奶一生的缩影。

奶奶用她的勤劳质朴、汗水与心血养育了6个子女(4儿2女)。除了养育子女外,带孙就成了奶奶下半辈子的生活主题,如今已有13个孙辈(10男3女),21个重孙辈(10男11女),他们也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作出了不俗的成绩。奶奶坚强的性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简朴的生活作风,成为了她留给我们后辈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面对生活不断进取、面对困难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最后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个特健朗的人。从春夏到秋冬,一年四季,她很少有感冒的时候,办起事情来也特别地利索,加之她觉得自己老了,怕给晚辈们添麻烦,因此在爷爷去世后,奶奶谢绝子女照顾,过起了一个人独居的生活。奶奶一辈子都不求回报,只懂得付出,她从不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平常回家也不需要我们给她带任何东西。爷爷走后,奶奶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身体也随之垮了,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悄无声息地跟着来了,身体大不如从前,步伐不似从前矫健,身手也不再敏捷,但头脑依然非常清晰,还有一颗不服老的心。

在离世前的最后一年里,奶奶先后三次被医生从ICU抢救回来,那时候的我特别害怕,害怕她的离去,害怕家人给我来电话,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但是我又没时间照顾她。直到最后的几个月,我知道她将要离开我们了,她没有任何求生欲望,就想着快点离开我们,不想让自己成为我们的负担,那个从前信誓旦旦说要活到100岁的老太太竟然食言了。在2021年3月22日这一天,我接到了惊天噩耗,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离开,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念和痛苦。虽然我知道,奶奶的离去迟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人们常说父爱如高山,母爱比海深。但我想说,奶奶对我们的爱虽然是隔辈的,但却是世界上最温暖、最无私、最真挚的,因为她把她的整个世界都给了我们。

奶奶的童年陪伴

岁月更替,亲情不移,往事历历,犹在眼前。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从小生活在农村,感受着那份宁静和惬意,品味着乡间烟火,倾听着草木万物的生长。奶奶既是我的生活管家,又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童年的贴心“玩伴”。回想当年,难忘亲情,她不仅时刻关心着我的身体成长,而且让我的心灵一直沐浴在阳光里,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美好的童年。

小时候,奶奶是我的“玩伴”,我是奶奶的“小跟班”。经常跟着她去田间、去地头,东家串、西家逛,走亲戚、看大戏,她去向哪儿,我跟到哪儿,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就连上厕所也会守在门外喊一喊“奶奶”。她守护着我的童年,照顾我慢慢长大,奶奶时常向别人介绍说:“我是她的‘膏药’,时时贴着,暖不暖就得看以后了”。

追忆一·奶奶是我的“故事书”

奶奶每天都很忙,洗衣、做饭、喂猪、喂狗、喂鸡、喂鸭……,有着干不完的农活,但是只要等到她闲暇的时候,我总爱依偎在她的怀里,缠着她给我讲故事,她就是我的“故事书”。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却能给我讲民间传说、故事、猜谜语、猜数字、抓中指、念童谣……。有《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观音菩萨》等故事。有一子尖尖,二子团圆,三子撑把伞,四子打把扇,五子艳艳红,六子红艳艳,七子生身疮,八子生身毛,九子双对双,十子放毫光的谜语;有1、2、3、4、5、6、7、8、9猜数字游戏;有五个手指头并拢进行抽中指的游戏;有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的童谣……。除了这些之外,奶奶还会给我们讲述她的童年往事,放牛、种地、拾柴、做饭样样都得做。那时候家里不是吃红薯,就是红薯稀饭,把红薯削好放进锅里,加上一瓢水,再撒上一把大米,直接开始煮,一点儿也不好吃,可不吃就得挨饿,不像现在的你们,有得吃还会挑食。这一件件充满童真童趣且百听不厌、百玩不腻的故事和游戏,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欢乐,如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无比温暖。同时,也感受到了,奶奶那一辈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是多么的艰苦,而现在的我们,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追忆二·菜地是我的“乐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园,有的是屋后遮阳蔽日的小竹林,有的是令人乐不思蜀的游乐场,有的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公园,还有的是充满笔墨幽香的书房……可谓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每一处都充满了成长的欢声笑语。而我的乐园则有些“土”,那便是奶奶的菜园子。

菜园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这离不开爷爷和奶奶日复一日、一锄连一锄的辛勤劳作。每次奶奶去菜地,我都会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后面,学着当“菜农”。在菜地里由着我尽情发挥,以至于好多菜都被我“糟蹋”了,没长熟的也要拿来尝一尝,有时候还会要弄一些给自己做“科研”。于是奶奶决定跟我“分家”,分给了我一节菜地,让我有了自己的土,自己做主的快意,有了终于当上“土豪”的感觉。

从开始的想种糖果、人民币、自行车等,到被奶奶说:“那是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想法,因为地应该是种植庄稼和农作物的”。再到想种西瓜、种香瓜、种花生等,又被奶奶说:“种菜选对时间和季节很重要,不属于当季的菜是很难结出果的”。接下来,奶奶又教给我一大堆的种菜秘诀。一是需要看季节种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不种豆,点豆打不够;头伏种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时令错过了,你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二是需要看天气种菜。天上豆荚云,不久雨降临;空中鱼鳞天,不雨也疯癫;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些天气则不宜种菜。三是需要学会当“菜医生”。何时摘掉老叶,何时补足养分,何时防治病虫,何时通风排湿保温。做好三不要:“不要中午浇水、不要大水漫灌、不要忽干忽湿等诀窍。”这些种菜的宝贵经验,听得我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我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选好菜秧子开始学种菜了。一边种,一边念到:“挖个坑,埋个土,数个12345,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长人民币”。一会儿功夫我就种好了,在她面前那幅心高气傲、坐等丰收的样子,逗得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小小的菜园子一直供应着一大家子人的吃食。夏天,各类蔬菜水果根本就吃不完,黄瓜一排一排的挂满整个瓜棚;豆角一缕一缕地长在叶子中间,一摘就是十多斤;辣椒多的时候得用箩筐装;韭菜就种在豆角旁边,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秋天,从地里收获的冬瓜、南瓜、红薯堆满了半间屋子。冬天,一颗颗碧绿的大白菜就跟一个个翡翠似的;地里的人参(萝卜)比我的小腿肚还粗。

菜地里最开心、最难忘的事非玩泥巴莫属了,那个时候的乡里娃只有在泥土中,才能放飞自我,才能找到无尽的乐趣。由刚开始单纯的玩泥巴,捏形状,倒扣炸碗底,再到承接“水利工程项目”、“给蚂蚁建房子”、“魔法城堡”“筑鸟巢”等探索了无穷的发明创造和童稚玩趣。时至今日,童年玩泥巴的快乐时光依旧铭刻在我的脑海中,至今难以忘怀。

追忆三·最爱“闺蜜局”

奶奶是我们村上远近闻名的好客之人,不管男女老少,本村的还是邻村的,都喜欢时不时来家里坐坐,总是少不了奶奶的芝麻豆子茶和小零食,即便家里没啥吃的,就连黄豆、花生也得炒一盘。热情好客的奶奶有很多闺蜜,向奶奶、丁奶奶、曹奶奶、高奶奶、肖奶奶等,可惜现在奶奶们也都先后离我们驾鹤西去了。

小时候最爱走的地方就是奶奶的闺蜜们家。闲暇时奶奶们则会组局晒晒太阳、嗑嗑瓜子、话话家常,很惬意地聚在一起。有时候聚会则是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比如说理发,为了省下那几块钱,奶奶们从不去理发店剪发,都是相互给对方剪发。理发不需要太多的工具,一把木作的梳子、一把锋利的剪刀和一件破旧的外套即可,高奶奶是理发高手,手艺好的她剪出来的发型也都是分毫不差的“及耳”短发。每次理完发后,奶奶也会臭美一下,带上自己的染发膏,把自己的白发染一染,然后给头发上一些油。而一旁的我则是端详着她们整个理发的过程,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

不管是去哪位奶奶家,每一次我都不会空着嘴,奶奶们都会热情的拿出自己收藏的小零食给我,即便是家里没有,也会想方设法的弄点儿给我吃,满足我好吃的嘴瘾。每次活动结束回来的路上,奶奶还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零食给我,那是她自己省下的。我爱跟着奶奶走,奶奶也愿意带着我,这就是所谓的隔辈亲吧。

追忆四·奶奶的“火头军”

那个时候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看到人家的烟囱冒烟了,也就会想到自家该做饭了。奶奶在家当了一辈子的“煮妇”,即便是简单的食材,但凡经她那双巧手烹饪,便成一桌美味佳肴,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大厨”。每到做饭时,我就会守在柴火灶旁,看着奶奶煮饭、炒菜,坐在灶门前添柴烧火,给她打下手。烧火是件麻烦又讲究技术的活儿,点火、添柴、拨弄、吹气、疏通样样有学问。记得第一次用火柴,就把自己的手烧了一个泡,疼得哇哇叫。奶奶看到后心疼不已,说所有第一次烧火的人都会这样,过了这次就不会了,好像那次之后的确再也没有被烧伤过,为什么会这样,至今也没弄明白。

烧火诀窍

小柴火烧出大道理。为了证明我是烧火小能手,火点着后,就不停的往里面堆柴火,以至于灶台里的柴火没有充分燃烧,熏得家里乌烟瘴气,奶奶也被熏得够呛,我也是眼泪鼻涕一把流。这时她走过来把灶台里的柴火全部拿出来,教我怎么生火,一边堆柴火,一边念道:“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烧火的时候要将柴火堆成锥形,柴火的环境要空气流通,若不流通的话,柴火是不会充分燃烧的,就像你刚刚一样熏得满屋子都是烟,更多的是会使火灭掉,要做到柴火空心,空气流通,才能使火烧得旺。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虚心才能进步,多听听别人意见,要多学习,不要像我们一样,没上过学,没知识、没文化,天天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受苦又受累的活儿。”就在这个时候,火被奶奶生起来了,烧得很旺。我当时并未能懂得其意,只是装作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点了点头,以崇拜的眼神看着她,觉得她真的是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虽没上过学,却好像又啥都会。现在每每回想起来,总让我心生感动,难以忘却。

火头军的优势

“火头军”的优势在于每一锅食物被煮熟后,奶奶总会先夹一筷子让我尝尝味儿,问问我的意见。其实,一直盯着锅里的我,早就垂涎欲滴,尝完后,我会立马竖起大拇指给奶奶点个赞,至今那入口醇香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烧火还附带有更多有意思的活儿,比如煨红薯、煨鸡蛋、煨猪肝。拿几个红薯放到灶膛里,等飘出饭香的时候,红薯还在接受着火的熏烤,酝酿美味。等红薯出灶的时候,满满一层灰,奶奶会拿出来拍打几下,用干毛巾把灰擦干净,掰开后香气扑鼻,放嘴里满口生香,回味无穷。煨红薯都这么美味,那么煨鸡蛋就更加不在话下了,煨出来的鸡蛋爽口弹牙,嚼劲十足。可我每次煨的鸡蛋都会爆炸,被我称之为“炸蛋”。奶奶会告诉我,煨鸡蛋也需要掌握诀窍,灶台里的温度过高,鸡蛋是冷的,这样直接把鸡蛋丢进去,将会使鸡蛋迅速膨胀,从而导致鸡蛋炸裂。我们可以拿几张草纸打湿,然后包裹在鸡蛋上,这样鸡蛋就会缓慢均匀受热,不会出现你说的“炸蛋”现象。煨猪肝主要是取有胆汁的那一部分,煨出来鲜香味美,虽不常吃,却是印象深刻,做法记忆不深了。奶奶教我的煨鸡蛋、煨红薯的方法,我沿用至今。

最热闹的抢食

除了农历新年,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应属秋季了,秋季瓜果蔬菜都丰收了,我们家一年一度的“南瓜饼节”便开始了,每逢这个时候,灶屋被大大小小的人儿围得水泄不通。蒸南瓜、和糯米粉、放面粉、加糖、掺水、搓成圆形、滚芝麻、按扁,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制作,每一步都有讲究,否则会不成形。说到这儿,最重要的还是少不了我这个“火头军”,奶奶一般会把这个神圣的任务交给我,煎南瓜饼控制好火候最为重要,火小了煎不熟,火大了会烧黑,待饼在锅里煎至两面金黄,稍微有些鼓起来时,南瓜饼便可以出锅了。而就在这时,弟弟妹妹们会目不斜视、虎视眈眈的盯着锅里,等奶奶盛出来后,蜂拥而上、一抢而空,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奶奶看到这场景,则是哭笑不得,有时候气得也会骂句“饿痨神”,其实气的不是抢走了食物,而是觉得这种行为就不对,但是没办法,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因为大家都觉得抢的才好吃。每次都要等我们管饱后,才轮得到大人们,吃南瓜饼最厉害的还属叔叔,一人有两大菜碗的海量。回想当时,眼中景,碗中餐,身边人,最美也就莫过于此吧,而如今再也回不去那温暖而又亲切的一幕一幕了。

烂巴饭

与儿孙们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想必是老人们最喜欢的画面。所以当一个家庭里面降生了一个个小生命的时候,除了父母之外,最开心的应该就是家里的老人了。老人们对孙辈的爱不言而喻,就连父母也感叹到自己反不像亲生的了。我们家亦是如此,小时候经常绕着奶奶叽叽喳喳不停,等我上初中、高中后,去奶奶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而奶奶想我的时候,就会等到周末,让爷爷去家里喊我过来吃饭,这时奶奶则会准备好我喜欢吃的饭菜等着,吃完饭后我们会聊一会儿,有时还需要我点评一下今天的饭菜味道如何。记得有一次,我说饭不好吃,煮得太烂了,吃起来又烫又粘。从此以后奶奶便记下了,只要是我来吃饭,她都会把饭煮得硬一点。后来才知到,老人家因为消化功能不好,需要吃软烂的食物,吃得太硬了会导致消化不良。因为我的一句话,他们就得默默地为我改变,提供着无私的爱,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

追忆五·奶奶的一双巧手

人的一生当中有三件事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吃、穿、住”。奶奶不仅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还会各式各样的针线活。奶奶的手很巧,缝补是她的绝活,有时候我也会在边上有模有样的学着,奶奶则会拿着边角布料给我,让我自己缝缝补补,闲下来玩这个也会挺嗨,不过就是免不了被针扎。

做布鞋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虽不至于买不上鞋,但是奶奶的原则是能省则省,孙儿们基本上都穿过奶奶纳的“千层底”布鞋。看着奶奶一针一线的纳鞋,我才体会到一双鞋的来之不易。做鞋首先要纳鞋底,选一个好的天气,奶奶先把平时攒下来的碎布找出来,将选好的布片一层一层用浆糊粘贴在一块平平的木板上,大概有四五层的样子,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揭下来,奶奶说这是“打袼褙”。将又厚又硬的袼褙按穿鞋人脚码的大小,剪成鞋底的形状,再用新的白布包住边沿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鞋底要用大号的锥子,厚实的鞋底必须要用锥子才能穿透,锥子尖有一个针眼,锥子穿透鞋底后,将绳子穿过锥眼,再将锥子拖回,上下扣牢,勒紧鞋底,这样沿边来回操作。纳鞋底的针法也有讲究,先在边上沿鞋底的轮廓纳上两圈,中间则一行一行错落开针脚,前脚掌和脚后跟部要纳得密一些,足弓部稀一些,这样的鞋底才结实耐穿。纳鞋底时,奶奶常将针头在头发上蹭一蹭,然后用右手带上顶针的中指将针低上去,这样来来回回操作。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在头发上蹭,奶奶说这样会让针尖变的更锋利,纳鞋底更省劲。

纳完鞋底,将鞋底捶平,便开始了上鞋帮。鞋帮和鞋底缝合在一起是一项很费劲的活儿,要先用锥子穿透鞋帮和底的边沿,再用大号针把线穿透过去,拉紧系牢。上完后,用楦头定型,这样的鞋穿起来才平正、舒适。就这样一双鞋子便做好了,穿上后惹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路过的男女老少也会左瞧瞧、右看看,感觉我就是一个“鞋模”。

做衣裳

纳完鞋后,奶奶便开始了做衣裳。记得那时候,奶奶有一块极好的灯芯呢布料,能干啥呢?思来想去,于是决定给我做一件上衣。做好决定后,奶奶便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布料的裁剪、服装的缝制以及熨烫、压褶。一个星期后,新衣服做好了,我试穿后,对它一百个满意。可是奶奶摇摇头,总觉得哪里还是有点儿问题,不够时髦、洋气?总是觉得哪里怪怪的,于是又拿去裁缝店修缮。几经周折后,奶奶觉得最合适的新衣服,终于穿到我身上。每当我穿上这件衣服,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和自信,觉得它不仅是我最好的衣服,更是奶奶的爱和劳动成果,我倍加珍惜。

绣荷包

奶奶的钱之前都是用手绢包裹着的,自从奶奶学会了绣钱包后,都是自己用纯棉布料,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出来的,做工精细、精巧、精致,是我见过最美的钱包,但是奶奶称它为“荷包”。奶奶绣的钱包款式多样,折叠暗扣、上翻暗扣、卡扣等各式各样的,每个钱包上绣的图案也不一,简直就是精美绝伦。当奶奶绣好后,我拿着钱包仔细端详着,小小的钱包拿到手里,爱不释手。这时,奶奶便看出了我那渴望的小眼神,问我喜欢吗?喜欢的话,她也给我绣一个,把我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真是知我莫若她,一眼便懂我的小心思。

奶奶选好布料,拿出针线盒,开始给我绣钱包了,不到半天的功夫,我的钱包就绣好了,是折叠暗扣的,上面还绣了一个“李”字。我终于有钱包了,开心得跳了起来,可是开心不过三秒,又犯愁了,因为没有钱,钱包好像很伤心,这时奶奶又从她的钱包里面掏出了五毛钱给我,让我存起来。可是存哪呢?思来想去还是存在奶奶的“百宝箱”比较妥当,于是就把管钱的这个重任交给了奶奶。我会时不时的问问奶奶钱怎么样了,钱还好吗,要是钱能生崽就好了,一天得问八百回,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把奶奶问烦了,最终她决定“辞职”不干了,不再担任我的财务“大总管”,以至于后面的钱包存钱的事我已经淡忘了。

浆被子

小时候很纳闷的一件事就是用米汤浆被子,为什么被子要粘米浆?粘了后是不是就能吃了?无数个问号在我头上转圈圈,百思不得其解。后面奶奶告诉了我浆被子的好处,用米汤浆洗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而且睡得很舒服。

首先,浆被子得选一个上好的晴天,在煮饭的时候,多掺入一些水,大火煮开,待清水慢慢变成浓浓的米汤,香气四溢时,将米饭捞出,放在竹筐里,米汤慢慢渗出,剩下的米汤则用脸盆装好。煮米汤是一项技术活,是因为米汤的浓度至关重要。米汤太浓,被单晒干后质地太硬,盖着割皮肤;米汤太清,被单晒干后质地太软,盖着保暖性太差。

其次,是将需要粘米汤的被面拿出来,到准备好的米汤中打个滚儿,全部裹上米汤后开始揉搓,搓完后,我的用处来了,需要我配合奶奶扯被面,我力气小,抓好就行了,奶奶则用力扯,将被面扯平整后,就开始挂到事先准备好的竹杆上晾晒,遇上好天气和棉絮一起晒上个大半天就好了,这样晒出来的被子,保暖透气,米香弥久不散。

最后,在太阳下山前将被面、棉絮、被里收回来,开始准备缝制,这时我将会拿起来闻一闻,感觉那就是奶奶的味道。缝制时会先将被面铺好,再将棉絮放到被面上,然后将被里铺在棉絮上,被里要向上翻,把被面的四周都包进去的,就这样三层夹心,然后拿出针线开始缝合,这时开始了我穿针引线的绝活,一会儿工夫,一床被子就缝制好了。晚上,我们睡在浆好的被子里,闻着米汤和阳光混合的味道,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这些都承载着儿时满满的回忆,永远像阳光一样的温暖着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让我更懂得格外珍贵。

做零食

奶奶变着法儿的给我做零食。以前想要吃个零食还真的难,但是我很幸运,有一位会做小零食的奶奶。记得小时候吃过最多的就是炒米,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味道。炒米不当是自家吃,还要留着待客。炒米的做法:将大米浸泡一天,捞出放到锅里,用大火进行蒸煮,煮熟后,将米饭用冷水清洗成一粒粒的状态,摊开在洗干净的布上进行晾晒,待晒干后就可以进行收储。等到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把晒干的炒米倒入锅中进行翻炒至微黄,加工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这时将炒好的米乘至碗里,撒上白糖,加入炒熟的豆子一起拌匀,这样一道非常美味而又好吃的小零食就做成了。炒米含水量低,耐贮存,不易霉坏变质,等到客人来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招待。

做湘菜

奶奶十分能干,拿手绝活也很多,菜只要是拿到奶奶手上,就没有一丁点儿浪费的,不管是蔬菜还是荤菜,她都能变法儿似的给你做成美味。遇到丰收时,蔬菜多得吃不完,这个时候,奶奶就会择一个好天气,挑一个好坛子,选一把好蔬菜,把他们做成坛子菜、干菜、小菜。如白菜和雪里红等可以做成梅干菜、盐菜、泡菜;萝卜做成萝卜条、泡萝卜、酱萝卜;辣椒做成盐辣椒、酸辣椒、剁辣椒、干辣椒;豆角可以做成干豆角、酸豆角、腌豆角;茄子做成茄子干、腌茄子、熏茄子等,可以做的蔬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荤菜也不例外,将新鲜的肉制品腌制成腊肉、腊鱼、腊鸡、腊鸭、腊猪肠等,做好后挂到灶膛上享受烟与火的熏烤,一日三餐,充分让肉质与空气接触,一段日子过后,灶膛上的肉被熏烤得滴油,在烟火里暗传出肉香,美味的腊菜便成功了,让人垂涎欲滴,就连家里的猫儿也嗅到了,在没人的时候时常关注。有些看着不显眼的或者是你不怎么爱吃的菜,但是在奶奶的手里打个转儿,它就成了美食,做好的干菜和腊菜可以保存很久,这样一年下来都有好菜吃。随着奶奶的离去,加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活儿在我们家也就失传了。

晒笋干

时光匆匆流逝,奶奶已经离开我两年多了。一天,无意间在冰箱里翻出了一些笋干,我知道那是奶奶为我晒的,也是她最后一次为我晒菜干,以后再也吃不到了,我想这包笋干将会永远保存下去吧。自从上班后,回家的时间就少了,笋是有季节的,错过了就得等来年。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笋,于是会在每年的春天,等竹林里的小笋长出来后,会拔一些进行蒸煮,晒成笋干,留着等我回去吃,或者等爸妈来看我的时候带过来。

笋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营养丰富,但是它的保鲜期非常的短,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坏,一般情况下奶奶会将它晒成笋干,这样有利于保存。做笋干得看天气,因春天雨水较多,要想晒成色泽黄亮的笋干,就得把握好天气,如果遇到了雨水天气,晒出来的笋将会是黑色的,味道也会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会直接黑腐掉。奶奶做的一般都不会,即便是遇上了变天,她将会拿到灶膛上进行烘烤,确保笋干的鲜香味美,不易变坏。晒好的笋干可以炒腊肉、焖肉、煨汤、干瘪等做法,无论怎么做都是一道美味的菜肴。这些都是奶奶口传心授于我的,至今还铭记于心,感恩于怀。春笋错过了,可以再等来年,奶奶错过了,这辈子将再也无法相见。

追忆六·奶奶的“百宝箱”

奶奶的房间里我最熟悉的就是“古董床”和“百宝箱”了。小时候经常跟奶奶睡一起,对于“古董床”的雕刻我是铭记于心,床板上雕刻了140只鸟,16对狮子绣球,还有丰富的戏曲人物画面,床前则有一踏板,踏板左右两边各摆一个收纳台。奶奶说这是她的嫁妆,还是她妈妈的妈妈送给她的,奶奶走后,床被闲置在阁楼上无人问津。其实我想说的重点还是“百宝箱”。

“百宝箱”就是一个双门柜,纯铜打造的锁心,钥匙也是纯铜的,长长的手柄前方是一个山字型,一般人不会开这个锁,印象中奶奶告诉过我好几回,但我还是不会开。这也是奶奶的嫁妆,估计那时候爷爷家境比较贫寒,说得出名字的物件基本上都是奶奶带过来的。

小时候因家里穷,没啥好零食,就等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们带着礼物来看奶奶,但是送来的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辙,补脑汁、罐头、点心等礼品。收到后,奶奶则会收藏在“百宝箱”,也会拿出一部分送人,但奶奶却舍不得吃,剩下的也就成了我时常惦记的对象,每当我的馋嘴病犯了后,奶奶总会及时从柜子里掏出一瓶罐头或者拿出一块点心为我解馋。一些不耐收藏的零食将会收到装有石灰的小铁桶内,如饼干、红薯干等,这样是为了保持干燥和防虫。记得有几次奶奶不在家,而我嘴瘾又犯了,于是就拿起锁,尝试着打开柜子,可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那时候,可能是因为没有别的零食,总感觉罐头和点心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而吃着奶奶为我收藏的零食,也便成了我童年里最幸福的事了。

渐渐地我长大了,也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放假回家以后,什么也不做,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一趟奶奶,得先看望她以后,我整个人才会心安。不管何时去奶奶家,她依旧会为我打开她的“百宝箱”,拿出她为我们存了很久的零食给我分享,还会跟我说,吃这个,这个好吃,那个味道一般,一会儿工夫,将把她所有的零食全部拿了出来。可这时候的我对她的零食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但为了顾忌她的感受,我还会像以前一样,去挑选心爱的零食尝一尝,在挑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已是过期的食品。由于奶奶不识字,平常又舍不得吃,而且总是要把好吃的都留着,等我们回来一起吃,所以导致很多零食都过期了,看到这我莫明地有些心酸。

追忆七·奶奶是花鼓戏的“迷妹”

花鼓戏是湖南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爷爷奶奶生前的最爱。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赶庙会,这时需要路过姑爷爷、奶奶家,然后邀上他们一起结伴同行。每年庙会正值七月,烈日当头,骄阳似火,使人感到昏昏沉沉的,就是这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戏迷们看戏的热情,而我就是一混的,可这一看就是连着半个月。为此,奶奶可以抛下手中一切重要的农活,开始沉浸戏曲当中,无法自拔。依稀记得,爷爷向我科普过:“花鼓戏源自于民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后来又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益阳花鼓戏等六大流派。”但对于我来说,非常乏味,看不懂,也听不懂,最好的就是吃冰棒、吃西瓜。听完一天的戏曲后,他们在回家的路上还会讨论总结一番,今天演的怎么样,明天会演哪些戏曲,最爱看其中哪一部……。年年如此,奶奶就这样乐此不疲,百听不厌,这或许是乡音乡韵、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从此,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花鼓戏,晓得的经典戏曲有《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沙家浜》《讨学钱》《三里湾》《打鸟》等。从小耳濡目染的花鼓戏的我,蹲在他们的旁边听戏,也会跟着随意哼唱个一两句。

追忆八·奶奶的宝贝是“它”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家里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觉得它是多么的神奇,里面可以播放黑猫警长和孙悟空。那时候,我总以为演员都藏在电视机里面,所以时不时到电视机后面瞧一瞧,看一看,还想拿螺丝刀打开电视,把里面的孙悟空、黑猫警长取出来看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可惜奶奶看的紧,没让我“得手”。后来,奶奶还特意给它缝制了一件花外套,如获珍宝般的守护着。

奶奶喜欢看电视,超级喜欢看电视,她就是一个电视迷。一天二十四小时,奶奶至少有8个小时在电视旁度过,连扫地、洗碗、收拾桌子、做饭的时候,她都把电视机声音开得很大,即使看不到电视画面,也要听听电视的声音,而且听得津津有味,真可算得上是个十足的电视迷了!这也是奶奶在家唯一的爱好了,什么节目都好,一点都不挑剔,只要一有空,奶奶保准坐在电视机前。遇上农忙时节,奶奶也不会错过,拿着豆子,邀上我们几个小跟班,一边看电视,一边拨豆子,白天这样,晚上亦是如此。乘着广告时间奶奶则会泡上一大罐芝麻豆子茶,再炒上一碟豆子和我们一起品茶,吃豆子,看电视,拨豆子,这就是童年我的幸福时光。

追忆九·“黑暗”是我们狂欢的世界

“冬冷在三九,夏热在三伏”。仲夏,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已经达到了整个夏天的高峰期,稍作运动便满身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所以白天我们蛰伏在屋里不敢出门,只有等到晚上,才敢出来狂欢。每到下午我就会早早的催促奶奶把晚饭做好,因为迫不及待的要跟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每当晚饭过后,我们都会把用竹子做的凉床搬至家后面的河提上乘凉。躺在凉床上,奶奶拿着蒲扇扇着风,一边驱赶着蚊子,一边给我念着童谣,而我呢,一边听着童谣,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天空中,有无数颗小星星眨着眼睛,它们一动不动地嵌在夜空里,那么悠远,那么洁净,就像是藏在神秘世界里的美好未来和希望。在星星的旁边,一轮皎洁的月儿挂在天空上,这轮皓月像银盘一般高悬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中,月光静静地倾泻下来,映照在弯弯的小河中央,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丝丝涟漪。就在这会儿,沿河边迎来了一群舞蹈小精灵,忽闪忽闪的飞舞着,它们时而跳跃、时而翻腾、时而旋转着划过夜空,犹如芭蕾舞者一般优雅,演绎着一出动人的舞蹈。又如同一场舞台剧,从天上洒下的点点繁星,在夜空中轻盈曼妙地飞舞着,有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演绎得无比绝伦。这时被赶来的伙伴们打破了宁静,我已无暇继续观演,跟着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去了。

一会儿工夫,整个河堤围满了大大小小的乘凉人,我的小伙伴也由开始的三五个,到了十多个。我们沿着河堤听着蛙声,虫鸣,抓着萤火虫,笑着、唱着、嬉戏着、追逐着,玩得不亦乐乎,有遇到爷爷奶奶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便驻足下来聆听。

尾声·女儿心中的胖姥姥

“胖姥姥”是我家孩子对我奶奶的称呼。他们都非常尊敬她,觉得她是了不起的人,没有她不会的事,可能是平常跟他们聊我童年的往事较多,所以他们耳濡目染了,只要遇到我做的某一件事,让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时候,他们就会问到:“爸爸,这是不是胖姥姥教你的?胖姥姥太棒了吧,啥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和孩子的童年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出于新鲜好奇,总喜欢打听我童年往事,高兴的、伤心的,他们都很感兴趣,有些事百听不厌、反复询问。

常常和孩子聊聊这些往事,好像我们跟孩子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都是常常焦虑,永远觉得无法满足,好像真正的快乐距离我们很远。但说起小时候的那些事儿,忽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快乐原本是很简单很朴素的事,只是我们常常舍近求远罢了。

为了让我8岁的女儿更好地感受我的童年往事,我便把《我和我的奶奶》这篇记录拿给她看。随后我开始准备晚餐,饭菜上桌后,我喊了女儿三四次,她都没有反应。当我走进她的房间时,女儿站起来抱着我,喊了一声爸爸,只见她哭得泪人一样,我问她怎么啦?她问我是不是想胖姥姥了?她告诉我她也想胖姥姥了,可是她都记不清胖姥姥的样子了。我定定地站在原地,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想念着奶奶那温暖慈祥的面容,想念着奶奶往昔对我的好,仿佛奶奶就在我的眼前。(李缔)

中国网母婴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专注于广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婴的身心健康,宣传育婴行业的最新咨询和动态,科普权威的孕婴知识,促进母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纠察热线:010-88828222
投稿邮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