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请帮我家宝投上一票!”“今天是最后一天,胜败在此一举!”“考验友情的时候到了,投××号一票!”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许多人都常常看到这样的内容。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才艺投票”“晒娃大赛”在各地、各平台遍地开花。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和自己的好胜心,不惜投入大量精力拉票冲榜,即便付出的代价再高,也依然乐此不疲。
然而,这些满怀热情的家长不知道的是:此类活动“套路”多多,不乏有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黑箱操作,借机诈骗钱财、“割”家长群体的“韭菜”。近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江苏一诈骗团伙虚构“少儿艺术之星大赛”,非法获利1400多万元,3名主犯因诈骗罪被判刑。他们的作案手段,正是在网上虚设比赛,开设刷礼物通道,然后利用“网络投票”造势,骗家长投票充值、刷钱攀比。据悉,仅这一起案件,就牵涉2500多场所谓比赛,吸引上万名学生参加。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要求,要举办一场正式的、面向未成年人的竞赛活动,需要具备相应资质,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然而,形形色色的“网络投票赛”,却很容易绕过监管。尽管这类所谓比赛的含金量远远不及正式竞赛活动,但其组织者往往“舌灿莲花”,再“野鸡”的比赛,也能让他们吹得天花乱坠,引家长上钩。
与此同时,这类比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参赛门槛极低。不用填写报名表、更不用到场参赛——只要动动手指,在手机界面上输入部分个人信息,再上传一段视频甚至一张照片,“参赛手续”就履行完了。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群体“想显示自家孩子厉害”的心态。毕竟,有实力在正式比赛中获奖的未成年人注定是少数,大多数家长容易被这种“安慰剂”一般的比赛吸引。
倘若这类所谓比赛只是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些参与感,再发些人人有份的奖项,倒也没有多大危害。但是,不法分子无利不起早,又岂会错过敛财机会?这些所谓比赛的组织者,只需给比赛数据动点手脚、稍加引导,许多家长就会忙不迭地帮他们刷高流量,甚至直接掏出大笔钱财,被不法分子“拿捏”。
据公安机关透露: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技术手段修改后台数据,篡改投票结果。不论家长拉来多少票,所得名次永远不会超过第一名。同时,他们还会编造一些虚假的投票截图和聊天记录,声称某些孩子已经获得了高额赞助或合作机会,以骗取家长们的信任。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时,很容易一时“上头”,落入活动组织者提前挖好的陷阱,花费重金购买一个轻飘飘的名次。事后冷静下来,很多家长都会觉得不值、后悔。但是,因为自己被“为了孩子”这个动机架上去了,他们又未必会积极维权,甚至会自我安慰,将被骗的经历合理化。
要有效清理此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家长及学生的合法权益,当然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但是,家长群体自身也要保持警惕、提高认识,不给这类敛财者提供作案土壤。否则,不论法院给犯罪分子判多重的刑,总会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于家长而言,越是摆脱不了想给孩子“求名次”的虚荣心,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眼里的“肥羊”。不能因为是“为了孩子”,就把理性抛诸脑后。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可爱之处,这些东西,不一定需要用比赛或名次来证明。家长只要给孩子全心全意的关爱,尽力培养孩子成长成才,孩子自然会展现出他们的闪光点,并让亲朋好友看到。转发、刷票、投钱,从来不是爱孩子的“必要条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