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当今时代,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迎来技术赋能的机遇,同时也遭受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冲击,出现了部分学生盲目追崇西方文化、信息茧房影响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智能依赖阻碍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1.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思政课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带领学生认知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此,一是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教学,利用知识图谱技术的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将哲学、历史、政治和文化内容有机整合,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实问题和疑点问题,增强课程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化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要创新文化自信培育方式。利用大数据精准地分析学生的文化兴趣和个体需求,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文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需从数字素养、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来提升综合素养。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人工智能的数字素养能力。教师能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动态关联,构建出供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数字化的资源库。其次,教师还需提升文化反思能力。教师要在文化自信培育中,自觉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文化价值的引导者,强化文化主体性,勇于向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亮剑。
3.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必须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切实发挥文化传播主力军、主阵地和主平台的作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如同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在校园中构建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场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校园建筑、校训等隐形载体中,并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更直观的校园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突破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并支持开展人工智能辅助的文化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在人机协同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新,在日常的文化浸润中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
4.营造文化创新的高科技生态,赋能大学生文化自信。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安全与国际传播,在全社会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在技术守护中华优秀文化层面,可通过智能技术修复与保护文化遗产,以技术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例如南京大学利用技术修复汉校官碑等多项珍贵古籍,让学生在古籍保护实践中,体悟文化内核,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化认同。突破传统传播途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推动中华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去”。河南大学出版社开发“AIGC数字人传承计划”,通过多语种交互沉浸式阅读和讲解,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内涵。在国际传播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人工智能时代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交融的时代。在技术浪潮的洪流中,新时代大学生要“以自信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以开放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文化主体性意识,成为具有文化辨别力、文化创造力、国际传播力的新时代青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青春力量,让中华文明在智能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湖北师范大学俞玲、舒子怡)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学业倦怠的生成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BIA22007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19KBS112)、湖北师范大学科研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2024Y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俞玲系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舒子怡系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