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永和社区作为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以“治理、服务、文化、空间”为抓手,把“多民族亲如一家”的理念融入完整社区建设,不同民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织就了一张“环境宜居、服务便捷、文化和谐、治理有效”的完整社区“幸福画卷”。
空间“微更新”,让环境更宜居
“闲置空地变‘睦邻花园’,空闲广场增加了儿童娱乐设施,孩子有了玩耍的地方,大人也能晒太阳聊天,这改造太贴心了!”居民王女士点赞近期完成的“微更新”项目。
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不足、设施缺失等问题,永和社区以“居民提需求、社区列清单、支部来对接”的模式,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微服务、微协商的“五微工作法”,对闲置空地、楼道空间、边角地带等基础设施不断更新。今年来,打造“儿童友好广场”1个、“便民驿站”1处,增设非机动车充电桩15处200余个,设置免费停车泊位1200余个,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公共空间更具温度。
永和社区通过空间再造,将文明触角延申至每个家庭,医生裴凤玲定期为上年纪的老人上门体检,王金梅阿姨长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张生华夫妇,并建立了亲如一家的邻里情……在永和社区,这些琐碎却温暖的日常,已渗透进柴米油盐的“共生场景”。永和锦城小区新增的“睦邻花园”内:花环拱门、儿童沙坑、花园小道,居民们携手种下“民族团结花”,闲暇之余过来浇浇水,除除草,这里已成为邻里间交流的“趣缘”空间。
服务“一站式”,让生活更便捷
“以前办个二孩生育证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到社区“一窗受理”,十分钟就搞定了。”刚办完业务的张先生满意地说。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社区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整合政务服务、养老托幼、健康医疗等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提供居家养老、课后托管、矛盾调解等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定时驻点+流动服务”,将高龄认证、政策咨询等服务送到小区广场、居民家中。目前,群众在社区可“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0余项,引入中医理疗、课后托管、兴趣培养、健身娱乐等服务10余项,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走进“社区食堂”,居民可以品尝到专业厨师精心准备的家常菜肴,在这里居民不仅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更感受到“心坎上”的服务。建立在小区内的便民驿站,设有理发、裁缝、磨刀磨剪子、家电维修、配钥匙、银饰加工等多项便民服务,这一方小天地切实发挥出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大作用。
治理“齐参与”,让社区更和谐
“小区成立业委会后,大家一起商量泊位费调整、楼顶维修、易涝点改造等事宜,矛盾少了,治理优了,凝聚力强了!”永和锦城小区业委会主任高玉霞说。
永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推动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群众“四方联动”。社区11支志愿服务队化身社区“毛细血管”,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银发调解队”的长者用“方言+情理”化解矛盾,“朝阳志愿队”的大学生开展“爱心托管班”,“格格管家服务队”不定期开展“睦邻探巢计划”,“石榴籽”议事会的成员通过“凉亭议事会”“流动办公桌”“线上意见箱”“睦邻会客厅”等渠道,让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决策,采取“听、议、决、做、评”方式,先后协商解决易涝点改造、路面维修、屋顶修缮等民生问题50余件,小区治理难题10余件,社区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9%,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文化“聚民心”,让邻里更和睦
永和社区深挖“睦邻文化”基因,以“文化交融、情感共鸣”为核心,打造“互嵌式”文化场景;通过搭建“文化共赏”平台,连续6年举办举办“文化艺术节”“邻里百家宴”“我们的节日”“中国社区网络春晚”“非遗文化大集”等,各族群众自发组织合唱、乐器演奏、舞蹈等文化交流活动10余场,构建"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文化生态圈。同时,开展“石榴籽课堂”“凉亭微宣讲”“榜样故事会”等寓教于乐的“文化共学”活动40余场次;居民解怀福自创的诗词《邻里赋》、老人李凤川积极参加“桑榆红宣讲团”,年均开展宣讲20余场次,成为解读党的政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主要成员。社区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剪纸、金丝沙画、吹糖人、糖画、拓印等非遗文化精品课程,让传统文化在社区扎根发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随时能聚、随时能乐”的“文化纽带”各族群众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在互动中增进“文化认同”。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服务碎片化”到“治理一体化”,以基层治理的“优”,推动“完整社区”的“实”,永和社区真正将“多民族亲如一家”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