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是人际交往中的前提,而人格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对别人不信任且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多数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遇事多以“我”字当头,并不认为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多数人不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类型很多,五花八门。其中,偏执型人格的人一般脾气比较暴躁,敏感心强,容易猜疑,他们常会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对一点点小事情耿耿于怀,对他人的过错总是揪着不放,没理还要争三分。平时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自以为是,固执地追求不够合理的权利和个人利益。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总体一致,其共同点可概括为:首先,满足对人格障碍的一般诊断标准;其次,大多始于成年早期的,广泛存在于各种情境的对他人的普遍猜疑;再次,对各种遭遇过于敏感,遭遇拒绝和挫折时尤甚;一定程度上曲解现实,自我洞察能力缺陷,沉溺于持续的自我中心与自我参照的自大;不公正地怀疑同事和朋友的情谊与忠诚,怀疑配偶的忠贞,常恶意揣测对方动机,专注于“阴谋论”,持续滋生的警惕和敌意,持久地心怀怨恨与宽容不能,高涨的个人权利意识,并为此过分斗争等。PPD个体不乏女性,男性相对更为常见。
因此,偏执型人格障碍个体倾向于认为人们都在故意为难他们,觊觎其钱财,企图损害其名誉,或是在欺骗他们,但实际上更多的只是他们缺少充分现实依据的推断与强加。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的忠诚,并不断加以怀疑与考验,同时,他们自己又不会忠于别人,也不会为别人保守秘密,几乎永远不会支持别人,擅长的是从他人中立甚至友好的交流中挖掘并不存在的侮辱或威胁,不断累积不满,无法合理宽恕,日后常翻旧账,甚至因日常琐事不公正地举报他人,人际关系会因此愈发恶劣,他们自己也愈发孤立,可他们又会用偏离现实的自我中心化的、过于自大的理由“合理”解释一切,结果让自己堂皇地在偏执的路上越走越远。要求绝对盲目跟从、下班时检查每一位员工私人挎包的老板;不顾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刻意卡扣学生只为为己所用的导师;出席配偶亲属婚礼,因桌次安排不如期待而坚决选择与配偶离婚的另一半;极尽所能地质疑与强加配偶的“不忠”的婚姻“斗士”……偏执型人格障碍稳定而深入,整个成年期都是如此,难以改变。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焦虑型、强迫型、压抑型、偏执型、攻击性和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听起来似乎没有像如攻击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么可怕,但偏执型人格障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反而是最为棘手的。
引导偏执型人格障碍对人际关系形成正确认知可采用的方法:
1.认知领悟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对患者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缺少尊重、信任与关爱的关键点。基于此逻辑,先给他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他体验到爱,体验到温暖,再调整他的认知,让他知道与人相处要以尊重、信任与关爱为前提。渐渐地,他开始有了反省的思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虚心向别人请教。
2.行为训练法
培养患者为亲朋好友服务的习惯。鼓励他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采取诚心诚意的态度积极地交友,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例如,让患者主动为亲友提开水,打扫卫生等,当亲友反过来帮助他时,又强化了患者的服务意识。多参与亲友的集体活动。要求亲友帮助他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帮助他融入生活中,周末一起去逛街,看电影等,使他有归属感,逐渐培养集体意识,学会与亲友共同的生活。
3.疏导疗法
疏导疗法是指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缓解心理矛盾,正确对待自我,积极观察、客观评价他人的言行,从而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在与人交往中,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觉得是他人故意孤立自己,从而产生敌对情绪。在引导患者观察亲友和睦相处的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再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出差距,先从认识上入手,改变其认知,再从方法上探讨,改进其行为。慢慢地,患者与亲友们能够较好地相处,他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建立了自信,通过几次成功的交往体验,逐渐改变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错误认知,情绪有所好转,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上海市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彭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