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及胸部CT检查日益普及,肺结节的诊断开始频频出现在体检报告里,让不少人紧张不已,甚至有人以为自己得了肺癌。事实上,绝大部分肺结节属于良性病变,仅有一小部分为恶性病变,即早期肺癌。那么,什么是肺结节?怎样区分良性、恶性?发现后该怎么办?
结节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根据结节的大小,临床上把肺实质内≤3厘米的病灶称为结节,>3厘米的病灶称为肿块,而<1厘米的结节称为小结节,<5毫米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临床上这样的结节越来越常见,发病年龄也在年轻化。肺小结节绝大多数属于“良性病变”,只有少数是肺癌或癌前病变。发现肺部有小结节不必惊慌,应去专科医师处寻求科学的检查与诊断。肺小结节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增生,也可能是曾患过肺炎等吸收不彻底残留下来的病变,绝大多数只须定期观察,看结节是否消失、不变或增大,只有后一种情况才需要进一步观察处理。
根据结节的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有可能是感染肺炎、肺结核等痊愈后留下的疤痕,也有可能是良性肿瘤;恶性结节则包括肺癌、转移癌等。
多数小结节是良性的,初次CT检查发现的肺结节,约有80%是良性的,不必过于担忧。但即便现在是良性结节,日后也有恶性病变的可能,所以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定期复查随访,有需要时也得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
结节不能“一刀切”,治疗肺结节应根据个人情况,判断结节是否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不能盲目“一刀切”。一方面,切除结节也可能存在损伤正常组织的风险;另一方面,有的结节存在病变复发的可能,所以医生常建议低危结节应以观察为主。但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低回声结节”“占位病变”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复查。如果有15%以上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则不反对手术;如果发展为肿瘤的可能性在25%以上,则建议手术。
肺结节的危险度判别
根据密度判断,根据结节的密度,肺结节可分为三类: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混合结节。(1)实性结节完全是一个高密度的影子,在CT下呈现白色的。结节表面光滑小而圆的,多属于良性;但如果是部分实性结节,其恶性概率相对较高,易形成肺腺癌,通常由小结节引起。(2)磨玻璃结节。纯粹的磨玻璃结节,体积小于1厘米,边界较清楚,多属良性。但磨玻璃结节恶变易形成肺鳞癌,且高发于男性。(3)混合结节。部分磨玻璃,部分实变的结节,恶性率在60%以上。恶性结节有分叶、毛刺、中间有空泡,有些会有胸膜牵拉,也可能会往正常的肺组织里伸展扩散,吸取周围组织的营养让自己迅速生长,可以说是“最可怕的结节”。
根据大小判断,一般来说结节越大,危险性越高。(1)结节直径<5毫米,且没有肿瘤病史、家族病史,恶性可能性较小,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CT复查。(2)当直径为5~10毫米时,恶性可能性为60%~28%,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3)直径>10毫米的肺结节应每1~2个月复查一次。如果随访发现病灶无变化,则可依次延长至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查;当肺结节2年无变化时,则可大致认为是良性结节;有变化时,则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并决定下一步处理意见。
要特别注意的是:>2毫米的肺部结节恶性率可高达20%,>3毫米的病灶通常很可能是恶性病变。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我国2020年新增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肺癌82万例。肺癌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杀手之一。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进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从结节发展到肺癌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进入中晚期,预后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发生癌变的风险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有长期吸烟史、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患有肺部慢性疾病的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长期抽烟的人的肺癌发病率是不抽烟人的10~20倍。因此,有特定高风险的人群要坚持每年定期体检,并进行胸部薄层CT检查,一年一次的CT检查,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伤。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悦;合理膳食,注意营养搭配;规范作息,不要熬夜;坚持运动,增强免疫力等。预防肺癌,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
高危人群复查随访是最好的预防
以下是肺结节癌变的高危人群,在体检发现肺部小阴影或小结节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积极咨询医生,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长期吸烟,烟龄超过20年,每天抽烟超过20支以上者,或有长期被动吸烟的人群。
2、年龄在40岁以上,伴随有胸痛、咳嗽、不明原因的痰中带血丝、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
3、有肿瘤家族史,特别是肺癌家族史者。
4、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者既往肺结核病史者。
5、有工业粉尘、石棉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庐江县中医医院外二科,王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