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但手术会使患者出现机体损伤,同时操作较为复杂,过长手术时间会导致患者机体切口软组织持续受到牵拉进而出现局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现象。多数脊柱手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置入金属物,伴随内固定器械置入容易引发伤口感染,影响后期康复。感染会造成患者后期住院时间延长,同时还会造成压疮等并发症状。外科手术后感染症状大多与患者年龄、既往病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生活习惯及住院时间等具有密切联系,老年患者通常自身免疫力较低,多在手术后出现感染,而脊柱外科手术后感染常见类型包括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其中皮肤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类型,不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避免患者出现切口皮肤感染症状是脊柱外科研究的关键问题。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宣传教育,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病情状况,并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且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根据患者临床恢复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在围手术期间进行不同措施,预防术后感染。1、手术前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干预,满足临床需求,缓解患者紧张、抑郁情绪,采取访谈形式介绍疾病、治疗方法及成功案例等,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并在术前做好准备,叮嘱术前6 h禁食,12 h禁水,确保手术顺利开展。2、术中与患者沟通并给予体位指导,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麻醉方式,降低手术风险,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医护间信任且密切关注体征变化,做好保温工作,防止低体温引发不适;对于手术长时间患者观察受压状况,在受压部位垫软垫缓解受压情况。3、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长时间观察指导,每日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给予基础生活辅助治疗。向患者讲解手术后注意事项,定期举办科学健康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及家属配合度,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如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出现压疮及便秘,需要采取气垫床及减压贴等,还应嘱托患者家属每2 h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出现。患者饮食中增加水果及蔬菜摄入量,餐后30 min按摩患者腹部,促进消化,每次15 min。做好疼痛及心理干预,采取转移注意力,采用音乐疗法等进行镇痛,疼痛较重患者可采取药物镇痛方法,在恢复期间感受患者内心变化,满足临床需求。为了避免术后感染情况出现,需要评估患者恢复情况并进行预防性免疫调控护理。定期采集患者空腹血液检测免疫细胞及免疫蛋白水平,根据检测结果给予患者药物干预,调控免疫水平,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预估患者免疫失调的出现因素,提前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目前脊柱骨折、柱体变形错位等均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可能会引发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骨折处突入椎管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多数脊柱类疾病治疗方法大多采用脊柱内固定手术,这种术式能够恢复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但由于患者在进行脊柱内固定手术过程中需要植入内置物,且治疗后恢复期间长时间卧床,均会导致脊柱内固定手术后压疮、临床感染发生情况增加,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因此,脊柱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预防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术后皮肤感染是脊柱外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状,容易引发局部软组织肿胀充血及软组织坏死等现象,影响后期康复。既往研究表明,脊柱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具有多种原因:手术伤口较长及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大感染率;手术部位较深,导致伤口处引流不畅会形成血肿,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术前手术工作准备不充分;进行骨移植出现排异反应会引发感染,术后未进行相应预防措施干预会加大感染风险。术后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能够降低后期感染发生率,而临床未规范化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包括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医生与责任护士之间沟通不畅等主观因素导致。目前术后脑脊液漏成为术后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原因在于脑脊液渗出后会在深部组织处形成积液,滋生细菌。在脊柱外科手术后还存在糖尿病及留观ICU时间过长等多重感染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防范措施,但以上因素会通过相互作用使皮肤感染原因不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同时缺乏针对性,临床护理效果不佳。本研究实施具有免疫监测的防护措施,从围术期三阶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掌握患者临床需求。同时,医护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形成良好医患关系,所给予的心理指导能够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手术中采取体位护理,术后进行知识讲座和并发症预防等指导。此外,还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免疫调控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Waterlow压疮评分量表能够评估患者手术后压疮危险程度,利用统一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根据结果针对各风险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减少压疮护理盲目性,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采取具有免疫监测的防护干预措施,能够改善压疮发生情况,做好针对性预防措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稳定炎症因子水平,同时降低皮肤感染风险。(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脊柱外科 王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