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中国一冶焊接技能教练赵宗合结合自己基层工作实践与企业实际,就重视并加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和提高薪酬待遇、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用工难等方面准备了3份议案。
一、重视并加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
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当前多数企业往往注重企业文化和品牌塑造,对于职工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较为薄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认为,企业文化是“要我干”,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职工文化是“我要干”,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如何塑造良好的职工文化,实现职工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宗合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职工文化制度体系。设立专门的职工文化工作机构,完善职工文化建设机构,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二是加强职工文化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推出一批鲜活、生动的职工文化活动,为职工提供专业提升、法律法规、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家庭婚姻、亲子育儿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三是建立职工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企业职工自发组织各类文艺、体育、科技、旅游等活动,加强与同行、同城等各级职工之间文化交流,提高职工的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四是丰富职工文化载体。建设职工文娱室、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等文化活动场地,为职工搭建阅读、娱乐、文化交流等平台;五是加强领导干部的职工文化建设意识。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将职工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企业领导干部的职工文化建设意识。
二、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和提高薪酬待遇
我国一线产业工人存在专业技能欠缺、缺乏提升培训机构、薪酬待遇低等实际困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903元/月,其中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平均工资仅5709元/月,而一些产业工人的薪酬水平则更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建筑业、纺织业、鞋业等,工人的薪酬水平同样普遍偏低,且长期面临加班加点、劳动强度大、缺乏保障等问题。一些产业工人缺乏培训机会和职业晋升通道,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赵宗合建议,一是由政府牵头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完善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二是加强工人职业技能认证制度,加大对工人职业技能认证制度的推广力度,提高认证制度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三是完善劳动法规,保护工人权益,加强对违法用工的打击力度。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劳动合同的监督力度,确保企业遵守合同,合理支付工人薪酬;四是提高企业对工人的薪酬待遇。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人的薪酬投入,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同时,还应该建立薪酬调节机制,确保工人的薪酬能够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五是增加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对工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为工人提供更好的权益保障和服务。
三、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用工难
“就业”是近年来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关乎千家万户。应届毕业生就业以及企业技能人才供需问题,一直也是困扰企业和行业多年的话题。一方面年轻人就业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用工企业招工难、技能人才匮乏的苦恼。
为此,赵宗合建议,一是加大对职教相关院校的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企业用工需求;二是对企业和相关社会力量依法举办的职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职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加强对企业和技能工种的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认知技术工人和行业贡献,让技能工人赢得更多的受尊重感;四是企业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切切实实让整个社会形成对这个行业和工种的认同和肯定;五是引入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在企业人才选聘以及岗位设置方面实现信息公开,便于职业院校合理评估并因材施教,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的高技能人才。 (常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