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原创京剧《孝感圣姑》在安平县人民会堂成功首演。
《孝感圣姑》是由安平县梅兰京剧社根据当地圣姑的传说,自编、自创、自演的一部文化大戏。安平县素有“孝德之乡”的美誉,由国家一级导演段示威执导,国家京剧院一级作曲邱小波作曲,戏剧爱好者刘振杰先生执笔,梅兰芳再传弟子焦春玲女士主演。
圣姑忠孝两全的传说在安平县已经流传近两千年,这场京剧把圣姑艰辛采药、为父吮疮、心慈人善、救助路人等场景搬上舞台,整场京剧分《序幕》《点化》《吮疽》《守冢》《尾声》五部分,在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演绎下,舞台幻境变得真实,让传说故事更加生活化,把人们的想象具象化,每一个章节都有小高潮,都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现场观众不时发出喝彩声,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孝感圣姑》的艺术成就颇高。一个县级京剧社独自完成了省级以上院团才能完成的大戏,这是令业内人士称赞的;剧组专门请专家制作了符合京剧和汉朝特点的服装道具,并特聘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从风俗礼制、人物仪态、举手投足、演员对白等各方面对演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剧本在内容上保持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艺术突破,观众不但可以看到精彩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可以看到剧中女主角或撕心裂肺的哭腔、或柔情似水的感情流露。
《孝感圣姑》能够满足时代需要。此次演出历时一年多的准备,从文本创作、曲谱填写、演员选拔、乐师协作、舞台效果、道具准备等层层把关、步步严格,而且是安平人编剧、安平人出演的本土原创作品。首演的成功既展现了安平县在文化事业上的不屈精神、进取意识,又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擦亮了“孝德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彰显了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为全县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文化厚礼。
《孝感圣姑》剧照
《孝感圣姑》倡导了正确的价值观。好的剧本承载着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安平县素有“孝德之乡”的美誉,《孝感圣姑》一剧通过对圣姑忠孝两全故事的仿实演绎、客观分析,严肃地、积极地传播了主流价值观,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中懂得孝老爱亲、睦邻友好、爱家爱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孝感圣姑》的成功首演,为后人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焦春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永远记住有国才有家,京剧《孝感圣姑》的创作演出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向新征程,不忘初心,积德行善,积极向上,努力有为,回报至亲。
相关链接:
安平孝感圣姑”的故事
相传圣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节政通玄里"(古时安平)今会涡村人。其父名义,母张氏,世代务农,女君品行贞洁,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疮久治不愈,她心急忧虑,就用姑娘圣洁之口,对着疮口把脓血秽物吮吸出来为父治病。乡亲们怕她这样作有害身体,她说愿父病愈,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愈。
乡亲们无不为之感动。女君到结婚年龄。父母劝其出嫁,她说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意思是说她无兄无弟,一旦出嫁了,反会使他忧虑。从此,更尽心孝敬父母,终生未出嫁。
父母死后,并"寝毡枕块"为其守墓,按时祭祀,三年毫不懈怠。她的孝道感动了上苍成了神仙,乡亲们敬仰她、纪念她,为其修建了祠庙,弘扬她的孝道精神。按当地习惯,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称为"圣姑".人们尊敬她,效仿她。后来有二姑、三姑、众姑的传说,孝道蔚然成风。
话说王郎赶刘秀的时候,刘秀一连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安平城北阎会涡村旁,将士们口干舌燥,实难行进。刘秀正心急火燎,忽然看到村头大树下有位端庄秀丽的姑娘正坐在井台边洗衣裳,一旁放着个提水罐子,赶忙上前施礼道:“大姐,借借罐子用好吗?”
姑娘一抬头,见是一位陌生的将军,不由脸一红道:“借罐干什么?”
刘秀说:“提水让人马解解渴!”姑娘用手一指罐子,说:“那不是有半罐水吗?用去吧!”刘秀听了哑然失笑:“姑娘!这一点水哪够这么多人马喝呢?姑娘却说:“别小瞧我这半罐水,它连着东海哩,任你有千军万马也喝不完!”刘秀口渴万分,哪来的工夫跟姑娘斗嘴,便棒起水罐喝了起来。等喝足之后,一看罐子里的水果真一点也不显少,也顾不得心中疑惑,便招呼所有的士兵来领水,不知倒了多少桶多少担,水罐里的水还是一点没少。正在这时王郎的人马追上来了,姑娘把罐子里的水往地上一泼,立刻出现了一条白浪翻滚的大河,挡住了王郎的人马。刘秀还没醒过神来,姑娘不见了,眼前只有汹涌澎湃的大河和拦在河对面的王郎追兵。
刘秀脱险后,到处寻找这位姑娘,可是问遍了村民,也没人知道姑娘是谁。他正疑惑,猛抬头看见十字路口有座小庙,庙门的扁额上写着“孝感祠”三个大字。查看祠前碑文,知该祠是为周末安平县会涡村郝氏女所立。走进祠去一看,见里面有一尊塑像,仔细观瞧,这尊塑像不仅容貌和那姑娘一模一样,连衣服穿戴也不差分毫,顿时大悟,急忙大礼参拜,许愿说:“神女助吾,刘秀甚感,日后若能称帝,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几年后,刘秀得了天下,在洛阳做了东汉皇帝,不食前言,便封郝氏女为“圣姑”,并定于安平县修一座孝感圣姑庙,以报救命之恩。
监修官问刘秀:“庙修多高多大?”刘秀不假思索的说:“修到我站在洛阳城能看到大庙的正门为止。”
洛阳离安平有上千里,那得修多高呀!所以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人力,换了几任监修官也没修成。后来,换了个聪明的老臣监修,他想了个办法,在安平县修了座孝感圣姑庙,在洛阳修了道山门(正门)。修成后,刘秀站在皇宫抬头往北遥望,果然看到了圣姑庙的山门,顿时龙颜大悦,奖赏了这位老臣。这便是圣姑庙为什么修得这么高而又没有山门的缘故。(贾占安王小菊)